近年来随着经济模式的快速转变以及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国有企业朝着集约化、集团化、大型化、专业化的方向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与此同时国有企业间和对外企业的兼并、收购和重组的事件时常发生。快速的变化会造成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理念,指导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形成新的格局,铸造成灵活且高效的管理方式成为国有企业快速地发展之路首要考虑的因素。
大型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一定的复杂性,大多数表现在一种原因是如何整合现有的资源,历史性的大量的数据怎么样做有效的数据清理,形成对企业发展有用的资源,不同时期的信息化系统并存,彼此之间不能够形成数据和信息的闭环,形成互相孤立的应用,形成信息孤岛,严重阻碍信息化建设进程;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中往往会伴随企业的组织架构调整、业务流程重组以及企业业态的转变等过程。本文主要是从信息化规划建设的角度,对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以及如何快速搭建企业级应用开发平台。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够脱离企业的战略方向。信息化建设目标应当是依托于企业战略目标。只有树立好清晰的战略目标,通过信息化建设的方式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项纯技术工作,涉及管理和业务等多方面,需要集团高层重视和全程参与,强化顶层设计,进行统一规划,形成总体解决方案。信息化建设是自上而下的“一把手”工程,高层确定信息化的战略方向,按照整体的推进方案逐步实施信息化建设。
信息时代,信息数据即是资源。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会形成大量的历史数据。大量的数据如果不加以利用就只能是躺着的数据,其价值并不能够得到最大化利用。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采用数据清洗、数据仓库等大数据技术把存量数据的盘活,把历史性的数据进行相对有效的利用形成企业的有用的资源,建立主数据模型,做好信息资源规划是关键。
国有企业集团化的运作模式需要集中的战略管控,利用统一的协作平台,运用统一的共享平台,对各个单位和部室的工作进行标准化处理。能够最大化的利用信息平台对信息和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协作平台能够实现集团内部的资金流、人员流、信息流的集中管控。协作平台能够实时获取集团的人、财、资产情况。
系统的安全性始终是信息化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一般来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就部署了系统安全设施,但为确保真正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需要建立完备的信息安全体系和管理制度。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会沉淀为企业的资产,资产的安全性是信息化建设前期就应该考虑的问题。信息系统安全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可以通过CA认证的方式进行网络传输的控制。数据安全通常通过数据的异地备份机制进行数据的异地同步备份。
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规划需要业务与IT并重,首先梳理企业的业务战略和业务流程体系,作为国有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依据。梳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明确业务开展的关键点,也要找到业务的痛点所在。信息化系统的实施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线下流程的线上化操作,而是以高效率的完成业务的开展,同时根据业务数据结合公开的数据资料对后续的业务推进提供决策支撑。
企业的信息化规划需要立足于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展。根据企业的业务和战略目标,拟定企业的信息化目标。
企业的信息化目标要依托于 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的信息化人员需要参与企业的业务中去。通过对业务类型的分类和业务情况的了解,归纳分析出信息化系统管控的内容。对逐步归纳的管控内容进行抽取和抽象,最终得出信息化整合的资源清单。根据资源整合清单,对整体实施的信息化项进行规划和设计,形成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和设计方案。
搭建企业级信息化系统自主开发平台的目的是更好的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围绕业务类型进行定制化的业务建模与开发工作,从而通过快速迭代的开发模式满足业务需求。与此同时制定信息系统开发管理体系,培养企业自身开发队伍,形成可持续、体系化的企业级开发平台。
考虑到公司业务的发展需要,开发平台需要解决功能的快速开发问题、模块复用问题、功能增量部署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解决用户对软件质量、和周期方面的要求。
鉴于此,平台需要通过脚手架的方式,快速搭建出开发的框架结构,根据整体的框架对个性化的业务需求进行完善。平台通过抽离通用的模块如用户登录模块、组织架构模块、日志模块、权限管理模块、工作流模块,形成基于RBAC的权限控制体系,形成统一的鉴权方案。模块开发的过程中通过组件化的形式来提高软件的复用率,缩短开发周期,为公司提供一套完整的技术环境和解决方案,提升内部软件的交付能力。
平台的架构设计是为后续功能扩展提供边界性的范围指导。一旦平台架构确定,后期需要在此架构中进行相关的后续工作。平台架构未涵盖的内容需要通过重构的方式进行架构的重新设计工作。重构会产生重构的成本,所以架构设计需要通盘的考虑,需要纳入集团和各个主体的业务模式,按照长期、中期、近期的方式进行架构的顶层设计工作。
平台的技术选型工作最好是以开源主流的技术为主。因为技术一旦闭源会产生费用和授权的问题,会对项目的后续延续产生威胁性因素。技术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支持分布式部署。采用主流的基于Java的微服务框架SpringCloud和springBoot。采用开源的工作流Acitiviti框架,对业务审批、OA办公自动化进行标准化的开发管理。采用开源的鉴权授权框架,如shiro。支持主流的IDE开发工作开发,如Eclipse和Idea。
平台通过不同的域开发,降低各模块的耦合性。采用软件开发理论中的”高内聚、低耦合“的理论,对不同的开发域进行管理。主要有数据域、管理域、开发域、执行域。如下图:
开发域主要是开发编码的过程,包括UI、构件库、开发工具、可视化设计器、安全管控。开发域能够快速的搭建出信息化系统的用户界面,通过用户界面来确认功能范围。从而确保开发的内容满足业务和日常工作的需要。
管理域主要对资源进行管控和分配,进行项目的版本控制工作。对项目的发布和回退操作。
数据域主要对业务和日常数据来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数据分析,依据数据搭建数据的可视化平台。对数据进行提取和可视化操作,形成用户驾驶舱。
执行域主要是通过统一的API平台实现各个业务模块之间的信息和数据的交互工作。从而使架构内容的信息化系统形成统一的联动机制。
平台采用项目化管理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工作。采用软件生命周期的理论进行项目的科学把控。按照软件的生命周期理论,把软件项目分为软件设计阶段、开发阶段、测试阶段、部署阶段、运营阶段。
软件的设计阶段需要根据用户的和公司的确切需求,进行需求收集工作,此项工作往往占据系统建设的大部分工作。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和企业的需求,一旦需求收集出现偏差对后期的项目建设带来沉没成本。根据收集的需求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对于需求较为复杂的需要根据原型来确认具体的需求内容。根据需求的情况完成系统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工作。
软件开发阶段主要根据设计文档进行相应的编码。通过主流的IDE工具,采用主流的开源的开发技术完成相应的开发工作。
软件测试阶段主要包括软件的单元测试、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采用专业的测试工具进行软件的测试工作,并且根据测试的情况形成测试报告。
软件部署阶段主要包括软件项目的部署到服务器,采用先期的试运行操作,试运行通过后进行正式的项目上线工作。
软件的运营阶段主要是软件项目的日常维护阶段,对项目运行状态进行监控。解决项目中遇到问题。
根据公司搭建的开发平台对公司模块的快速开发。采用逆向工程的方式,对业务数据进行逆向生成三层的开发结构。通过配置模板甚至可以快速逆向出前端页面。从而实现单表的CRUD操作。通过前端可视化的添加模块菜单,然后通过单表逆向生成相应的增删改查。信息化人员只需要专注于核心的业务模块的开发工作即可。
本文主要结合国有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架构平台搭建方面做简要说明。在开发平台的应用过程中, 企业一定重视到开发平台对企业自身的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操作的流程中,通过快速的开发平台满足企业的集中管控和业务的高效稳定的开展。
同时加强信息化系统开发平台队伍的人才教育培训,不断推进开发平台更迭,提升系统建设的效率,最终帮企业更快更好的推进信息化进程。
新闻推荐
【2025-05-09】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5】
【2025-05-05】
【2025-05-05】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1】
【2025-04-30】